重點

醫務衞生局局長序言

香港建立了一個高效的雙軌醫療系統,以極高的專業水平提供多層醫療健康服務。然而,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及醫療需求增加帶來的壓力,若沒有根本性的改革,公營醫療服務超負荷所帶來服務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 

 

過去三年,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突顯了社區上強大的基層醫療健康基建及人手的重要性,亦進一步暴露及加重了慢性疾病的醫療負擔及社會成本。穩健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是抵禦一系列潛在公共衞生危機的重要防線。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政府致力提升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我們很高興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計劃已逐步落實。 

 

政府決心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帶來的醫療健康挑戰。本藍圖旨在針對香港醫療系統的服務提供、管治、資源、人力及科技等範疇,以期制定出有助提升全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發展路線圖。 

 

我們深信本藍圖提出的建議將引導我們醫療系統的發展方向,讓我們能維繫一個可持續和健康的系統,在未來數十年支持每位香港市民。我們期待與您攜手將香港建設為更健康的社會。 

 

在制定本藍圖的過程中,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各委員全面分析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結構狀況,並向政府提出具建設性及寶貴的建議,實在貢獻良多,我謹此向各委員致以衷心謝意。 

secretary.jpg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BBS,JP

甚麼是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持續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為市民在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連貫、協調及以人為中心的護理。完善及全面的基層醫療系統能在社區層面管理、維持及提升市民健康,組成醫療服務金字塔的基礎及平台,亦為醫院及醫療機構第二層和第三層專科醫療服務把關。在運作良好的醫療體系中,基層醫療往往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 

whatisphc_tc.png

基層醫療里程碑 

 

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可以追溯至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於1990年發表的 《人人健康,展望將來》報告書。該報告肯定了基層醫療健康的重要性,並就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提出102項建議。該報告引領日後有關政策的發展,當中的多項建議仍沿用至今。其後數年,政府陸續發表多份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包括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及2010年的《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 


歷次醫療改革諮詢中,加強基層醫療一直是廣受認同的重點議題和普遍共識。有關改革諮詢一直強調促進基層醫療健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應對在人口迅速老化下,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和過度負荷的公營醫療服務。在提供醫療健康服務方面,尤其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我們應透過加強公私營界別合作,以更具策略性和更有效地使用私營醫療服務。 

2019

  • 成立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及首間地區康健中心

2017-18

  • 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

2010

  • 《 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

2008-09

  • 成立基層醫療工作小組

2008

  • 《 掌握健康,掌握人生 — 醫療改革諮詢文件》

2005

  • 《 創設健康未來》討論文件

2000

  • 《 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諮詢文件

1990

  • 《 人人健康,展望將來》報告書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

 

為推進基層醫療改革,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於2017年11月成立,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督導委員會由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健康專家組成,從人力和設施配套、夥伴模式、社區參與、規劃和評估架構以及策略制定等範疇,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提供建議,以制訂本藍圖。隨着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逐步擴展至全港18區,督導委員會探討了地區為本基層醫療系統的發展及服務合作。 

主席

  • 醫務衞生局局長

非官方委員(按姓氏筆畫序)

  • 朱恩中醫師(由2017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
  • 李國棟醫生
  • 沈豪傑先生
  • 林正財醫生
  • 林露娟教授
  • 梁卓偉教授
  • 陳永光教授(由2020年12月1日起)
  • 曾永康教授
  • 黃仰山教授
  • 黃金月教授
  • 趙國亮先生
  • 蔡海偉先生

官方委員

  • 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
  • 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或代表)
  • 衞生署署長(或代表)
  •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或代表)
  • 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專員(或代表)
  •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代表)
  • 醫院管理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或代表)

職權範圍

督導委員將商討以下範疇,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制訂藍圖:

  1. 人力和設施配套:檢討就基層醫療健康提供的軟件和硬件,以提高效率及效能,並提出可予改善的範疇;
  2. 夥伴模式:制訂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模式,以加強醫社合作、公私營合作,以及促進與醫療體系中其他層面的連繫;
  3. 社區參與:制訂策略及鼓勵措施,以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識及推動健康管理和病人自強;
  4. 規劃及評估架構:研究借助大數據以規劃和訂定最切合社區需要的策略。就如何監察及評估各項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措施或試驗計劃制定架構,包括訂定表現指標和臨床及醫療成效,例如減少在可以避免的情況下使用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及住院服務;及
  5. 策略制定:考慮上述一至四項工作,擬訂策略,以加強在社區推行基層、第二層及第三層的預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