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

香港的医疗健康挑战

人口老化与慢性疾病病患率

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在2021至2030年的十年期间,我们将面对香港历来最快的人口老化,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增至4.0%。至203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由2021年的150万(占总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252万(31%)。高龄长者(80岁及以上)的比例亦将由2021年的40万(5%)迅速增至2039年的93万(11.5%)。 

 

人口老化意味着医疗和社会照顾需要的增加,以及慢性疾病病患率的上升。在2020/21年度,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为31%(约220万),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47%。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慢性疾病病人数目预计在未来十年,即2039年前达到3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仍有相当数目的慢性疾病患者未获诊断和治疗,实质患者人数可能多达已确诊人数的两倍。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普遍的慢性疾病,尤其是在长者当中。 

 

慢性疾病是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为慢性疾病患者如没有控制好病情,健康状况将逐渐恶化,会对个人生活质素及整体经济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此外,慢性疾病在医疗服务使用、服务成本及长远财政负担方面均对公营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相关并发症若未及时介入治疗,情况更甚。 

 

blueprint_sc_2_1.jpg

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预计将对第二层/第三层医疗带来沉重负担,尤其是公立医院。事实上,65岁及以上长者的医院服务使用率以倍数增长。在2019年,尽管他们仅占总人口18%,但其住院日次和急症室入院人次却占总数约一半,而就诊人数亦占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超过三分之一。在普通科门诊、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和专科门诊病人中,约60%有相关慢性疾病,当中8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医管局资料显示,2019年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中,每三个有一个患有并发症,其人均医疗成本亦较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两倍。 

 

为改善全民健康及提升生活质素,我们需要将医疗体系的重心从偏重治疗、以医院为重心的第二层/第三层医疗格局,转向至以预防为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健康体制。透过在社区提供管理完善及协调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我们期望慢性疾病患者的医疗和健康需要可在社区层面得到妥善照顾,而伴随年纪增长,市民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素亦会提升,患病时间有所缩短,对医院服务的需求也会减低及推迟,人口整体健康状况也因而得以改善。

 

blueprint_sc_2_2.jpg

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

现时偏重治疗的第二层及第三层医疗服务,尤其是公立医院服务,占香港大部分医疗服务开支。根据2019/20年度本地医疗衞生总开支帐目,在本地医疗衞生总经常性开支中,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开支(529亿元)与第二层/第三层医疗服务开支(1,273亿元)比例大致为3:7。公共医疗衞生开支中,由于公立医院服务获大幅资助(占成本97%以上),因此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医疗服务,占公共医疗衞生开支大约83%(799亿元),而只有17%(160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健康服务。 

blueprint_sc_2_3.jpg

偏重治疗的医疗体制导致更高的医疗成本,并加速医疗衞生开支的增长。由2010/11年度至2019/20年度间,公共医疗衞生开支的实质年均增长率为5.6%,高于本地生产总值(GDP)实质年均增长率的2.0%。根据前食物及衞生局于2008年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预测,如不进行医疗改革,总医疗衞生开支/公共医疗衞生开支将由2004年占GDP的5.3%/2.9%增加到2020年占GDP的7.1%/4.1%。实际上,2019/20年总医疗衞生开支/公共医疗衞生开支(不包括2019冠状病毒病相关开支)为GDP的6.7%/3.6%,反映多年来的各项医疗改革可能有助降低开支增长。 

 

然而,随着未来十年人口加速老化,一方面会进一步限制GDP增长以至公共医疗衞生开支的预算,另一方面增加对公共医疗衞生开支的需求。除非对医疗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否则透过持续增加公共医疗衞生开支资助公立医院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blueprint_sc_2_4.jpg
blueprint_sc_behaviours.jpg

公帑资助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

多年来,政府一直透过衞生署及医管局直接提供由公帑资助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近年,政府根据以往医疗改革谘询文件的建议,推出多项政府资助或公私营协作计划,务求透过善用私营医疗界别的资源以满足公营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同时提升市民的健康及改善医疗服务质素。有关计划包括自2008年起推行的疫苗资助计划、自2009年起推行的长者医疗券计划、自2014年起推行的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以及自2016年起推行的大肠癌筛查计划等。在2019/20年度,政府资助计划合共占约30亿元固定基层医疗健康开支。

publichc.jpg

2019年起,政府透过在全港逐步建立地区康健中心,锐意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以加强医疗和社会各界别之间的合作以及地区公私营协作,提高公众在疾病预防和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识,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多支援,及减轻专科和医院服务的压力。地区康健中心由政府资助并由非政府机构营运,是崭新的服务模式,是基层医疗健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 

 

为了在全港广泛地建立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规模,政府已在2022年在全港各区成立地区康健中心(或规模较小、属过渡性质的地区康健站)。地区康健中心将逐步强化其统筹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及个案经理的角色,一方面支援基层医疗医生,另一方面作为地区医疗健康资源枢纽,连系社区上不同界别的公私营服务,借此重新厘定公营与私营医疗服务之间、基层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 

 

 

DHC.jpg

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及公私营协作

私营界别是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公营医疗系统相辅相成。私营界别占基层医疗健康总开支约75%,占医生门诊诊症服务的68%。2019/20年度,约77%私人基层医疗衞生开支由病人直接支付。虽然私营服务为病人提供的较多选择和更具弹性,但其可及性和平等性存在限制。现时私营基层医疗服务主要提供偶发性疾病治疗,欠缺医疗协调及连贯性的考虑。此外,由于本港人口当中只有约23%拥有固定家庭医生,因此家庭医生亦难以在社区层面发挥医疗协调、精简流程和分流的作用。

为使广大市民更容易获取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同时改善公私营服务失衡的情况,政府锐意策略性地优化私营医疗资源,发挥私营界别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以期缓解公营医疗界别的压力,从而推动本港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 —医疗改革谘询文件》,香港应大力推展公私营协作,以资助社区善用私营机构的资源,为部分公营机构的病人提供服务,让公营医疗系统能够继续为市民提供一个必要的安全网,使无力负担私营医疗服务的市民亦能得到妥善照顾。 

 

为此,我们需要规范公营及私营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及保证服务质素,以确保整个基层医疗健康系统配合政府的政策方向发展,并达致预期的健康成效。为使私营基层医疗界别有效发挥其潜能,以提升其连贯性、协调性和把关者等角色,我们需要处理的关键课题包括加强表现监察工具、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透明度等。随着更多管理完善的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参与基层医疗健康系统,我们预料个人及整体人口的健康质素均会得到改善。

blueprint_sc_2_6_1.jpg
blueprint_sc_2_6.jpg

我们对基层医疗健康系统的愿景

为应对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为医疗系统带来的新挑战,我们有必要将医疗健康架构的焦点从治疗转向至预防疾病。我们致力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以期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 

 

我们的愿景是改善巿民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便捷及连贯的医疗服务,及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医疗系统。

 

为实践上述目标,我们的方案应遵从以下策略: 

 

blueprint_sc_2_7.jpg

 

 

 

基层医疗健康改革方向

我们计划采取以下改革方向实现我们对可持续医疗健康系统的愿景,并应对上述挑战 —

为应对基层医疗健康系统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对现行的医疗服务和市场结构进行改革,还需要改革融资安排,以支持整个医疗健康系统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以预防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系统。这些改革方案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1. 建立社区基层医疗系统

挑战与目标

现时的基层医疗健康系统偏向零散,缺乏服务发展的整体策略规划、协调,和纵向与横向融合。复杂零散的医疗系统导致资源使用效率偏低、诱因措施错配。 

 

政府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更有系统和连贯的平台,以鼓励市民管理自己的健康,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并让市民更易获得所需的基层医疗服务。随着全港各区的地区康健中心成立,香港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地区为本的社区医疗健康系统,推动现时医疗系统的整体模式转变,并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  

 

建议

为加强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我们建议考虑以下措施 — 

  • 进一步发展以地区康健中心服务模式为基础的地区为本、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医疗健康系统,重点透过服务协调、策略采购及医社合作,横向整合及协调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并透过指定慢性疾病协定护理流程及训练有素的基层家庭医生,纵向整合及衔接第二层和第三层医疗服务,并进一步强化「一人一家庭医生」概念,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以培养病人与其家庭医生之间的长远医护关系。 
blueprint_sc_2_8.jpg

家庭医生的重要性

  • 家庭医生是主要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全面、以人为中心、持续、预防性和协调的护理,照顾您和您家人的健康
  • 除了治疗和护理急性和慢性疾病,家庭医生在持续支援预防和自我管理疾病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家庭医生非常了解您的健康状况和需要,为您提供最合适的护理和专业建议,促进您的健康
  • 逐步将衞生署辖下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整合至地区为本的社区医疗健康系统,特别是一些有条件透过其他方式提升效率的服务,从而推动透过地区为本的社区医疗健康系统提供的综合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减少服务重叠。
blueprint_sc_2_9.jpg
  • 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提供针对性的资助,并透过「一人一家庭医生」和跨专业公私营协作模式,让市民在私营医疗服务界别诊断和管理目标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 检视医管局的普通科门诊服务的定位,优先照顾弱势社群(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及贫困长者)使用医管局普通科门诊提供的服务,而一般病人亦可选择透过共同治理计划使用私营基层医疗服务。
blueprint_sc_carecost.jpg
blueprint_sc_2_11.jpg

及早管理慢性疾病

  • 根据本地研究,透过提供资助筛查和管理,让45至54岁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在私营服务接受糖尿病管理服务,医疗体系可在30年内节省约28%或相当于125亿元的直接医疗费用,并预防47 138人的死亡 
  • 另一项本地研究显示,跨专业糖尿病和高血压介入计划每年可节省的每位病人成本分别高达38% 及33%

2.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管理

挑战及目标

现时的医疗管治架构未有着重基层医疗服务。我们必须在政策层面制定全面方案,解决基层医疗健康与第二层/第三层医疗在政策制定、融资、人力、管理及成效监察方面的系统性失衡。另外,我们必须在执行层面以协调及整合等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之间的跨界别及跨机构协调,致力推动医疗系统变革。加强表现监察工具、改善公营及私营界别(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服务标准和透明度,亦是需处理的关键课题。

 

建议

为加强管理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 逐步将现时医务衞生局辖下的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改组成基层医疗署,务求透过单一架构,管理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提供、标准制定、质素保证及基层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并透过策略采购统筹处,以策略采购的方式规划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及分配资源。

 

blueprint_sc_2_12.jpg
  • 要求所有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家庭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参与各类政府资助计划,例如长者医疗券计划、基层医疗公私营协作计划,及共同治理计划的服务提供者)登记加入《基层医疗名册》,并承诺遵照基层医疗参考概览,以保证基层医疗服务的质素,从而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确立「黄金标准」,鼓励基层医疗专业人员参与跨专业的基层医疗服务及掌握最佳实务指引。 

 

blueprint_sc_2_13.jpg
  • 建立基层医疗服务(包括公私营界别)与专科及医院之间的双向转介机制,强调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个案管理角色及把关作用,使基层医疗医生能够及时妥善把病情复杂的病人转介至专科及公立医院接受第二层医疗服务,而病情稳定的病人可以继续由基层医疗医生作持续跟进、监察及疾病管理。
blueprint_sc_professionals.jpg

blueprint_sc_familyDoctor.jpg

3. 整合基层医疗健康资源

挑战及目标

现时的医疗开支分配严重偏重于第二层及第三层医疗服务。为了将现有医疗健康系统的重点转向基层医疗健康,除了透过增加公共开支注入新资源,亦需要探讨如何重新分配及善用现有资源。

 

为整合基层医疗健康的资源,我们将探讨以下措施 —

  • 更广泛地运用市场能力,并采纳“共同承担”原则来推行政府资助的基层医疗健康计划。这将鼓励负担能力较高的市民使用政府资助计划下的私人医疗服务。 

 

 

blueprint_sc_2_16.jpg

 

「共同承担」原则

  • 较有负担能力的慢性疾病患者,能透过共同承担,自行选择家庭医生及基层医疗专业人员,并受惠于更多选择、更短轮候时间、更佳服务环境、更个人化及便捷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
  • 透过政府资助和设定合适的共同承担额,可转移部份慢性疾病患者到私营市场,加上引入市场竞争,收费可望进一步透明化及降低 
  • 公营医疗服务继续发挥全民安全网的角色
  • 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將資源更好地投放於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重點加強慢性疾病管理及加強不同層級的疾病預防,鼓勵長者利用長者醫療券於《基層醫療名冊》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持續預防及慢性疾病管理服務,例如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篩查和管理,或者其他政府措施。 
  • 医务衞生局辖下设立策略采购统筹处,监督基层医疗策略采购计划的发展及执行,从而更有效地将资源引导至优质、协调及连贯的基层医疗服务,并强调以社区为本、家庭为中心及预防为重的服务,减少公私营界别在基层医疗中的服务重叠、差距、效率欠佳及错配,以期为个人及家庭带来更好的协调及综合医疗服务,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健康。
blueprint_sc_EHCV.jpg

基层医疗特定用途例子

  1. 西医: 健康评估/验身/筛检 (糖尿及血压筛查)、 防疫注射及处方预防药物,及治理慢性病症等
  2. 中医: 健康评估及管理(包括体质辨析及透过处方中药、针灸等临床方法调节整体机能)等
  3. 牙医: 牙齿检查、洗牙、脱牙及补牙等

策略采购的好处

  • 让医疗健康服务更具成本效益 • 减少服务重叠、差距、低效及错配 
  • 让公私营协作计划以更有策略及更全面的方式采购及管理 
  • 引入竞争,增加灵活性以快速回应市民需求 
  • 最終可控制醫療成本的上漲,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服務負擔 
  • 加强协调发展和重建政府建筑物和处所以作为社区医疗服务设施,以期透过同置设施善用土地资源和运作空间,以提供无缝、协调及连贯的基层医疗服务。 

 

blueprint_tc_2_18.jpg

4. 规划基层医疗人手

挑战及目标

持续提供优质及充足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有赖稳定、充足而具质素的基层医疗专业人员供应。他们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技巧和态度,抱有跨专业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专注于社区基层医疗健康的团队服务。因此,培训基层医疗专业人员及加强他们的角色,对于确保足够和优质的人手供应至关重要。

blueprint_sc_2_19.jpg

建议

为确保足够和优质的基层医疗人手,我们建议 — 

  • 检讨人力推算模型并制定策略,以更有系统地推算对基层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当中须计及整体人口的医疗需求、蓝图内的建议,以及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情况,期望透过资助本地培训名额及吸引非本地培训的专业人员,增加基层医疗专业人员供应。 
  • 加强所有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基层医疗相关培训,并在《基层医疗名册》下制定培训要求,以推动公私营界别的医疗专业人员以团队方式在基层医疗的发展相互协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成为地区为本的社区医疗健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逐步加强中医师、社区药剂师及其他基层医疗专业人员在提供基层医疗服务中的角色,包括提供相关的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及临床实习机会,在基层医疗署架构下建立专业主导及实证为本的医疗模式及协定护理流程,同时配合必要的资源分配及转介流程,让他们成为协调及连贯的社区基层医疗体系的一部分。

5. 改善数据互通及健康监测

挑战及目标

一个全面及有效连接的数码医疗数据网络,让公私营界别的病人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即时获取及互通健康记录,对促进和协调连贯的个人医疗服务,收集重要及精准的健康监测数据,以有效地为整体人口制定医疗健康政策及服务规划,至为重要。 

 

 

建议

为改善数据互通和健康监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 将「医健通」从目前的基本健康纪录互通系统转型为集医疗数据共享、服务提供及流程管理(特别是基层医疗相关服务)于一身的全面和综合医疗资讯基建,透过多层功能介面推动服务记录保存、重要健康数据共享(例如过敏史、诊断、处方等)、健康监察和监测、个案及工作流程管理(包括分流、转介及支付),并探讨使用大数据分析增强人口健康监测及个人健康管理。 
  • 规定所有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医健通」,并将使用者的医疗、关键健康及服务数据上传至「医健通」户口,以加强保障医疗服务使用者,保证质素及提升医疗标准,并提高医疗过程的协调及连贯性,尤其是社区基层医疗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双向转介。当中须修订《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条例》(第625章),并将相关要求纳入《基层医疗名册》和公私营协作计划。 
  • 构建人口健康数据集,进行持续的数据分析及调查,并委托研究人口健康状况、疾病模式和负担,及服务使用模式,期望提供必要的数据、实证和分析,以支援政府制定医疗衞生政策、基层医疗署规划基层医疗服务及资源分配,同时支援公立医院作出相应的服务规划和资源分配。 
blueprint_sc_ehealth.jpg

医健通

  • 超过560万人(即超过七成全港人口)已登记参与 
  • 超过260万人已下载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

结语

成功的基层医疗健康系统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为全球公共衞生体系带来极大挑战,香港亦不例外。为维系香港医疗系统的卓越效率、专业水平和高度应变能力,我们须持续在多个范畴作出改善,以应对人口老化及疫情为医疗服务带来的新挑战。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进一步显示强大的社区基层医疗健康系统的重要性。本蓝图阐述我们的愿景,列出具体的建议和执行计划,为香港基层医疗健康的未来发展勾划策略性路线图。

 

成功的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应在体制、机构及个人层面,对香港的医疗体系产生正面影响。医务衞生局辖下将设立研究及数据分析办事处,负责制定相关机制(包括工具及指标),量度蓝图内各个范畴的成效,以持续监察和评估各项基层医疗健康方案的成效。

 

 

结语

根据本蓝图的建议,我们将在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督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与持份者一同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时间表。我们预期在短期、中期和长期时间表下分阶段推进各项计划。

 

blueprint_conculsion.jpg